找到相关内容8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度佛教哲学

     四谛说 佛陀的主要伦理道德观。四谛是、集、灭、道四个真理。①谛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种种痛苦的现象。佛教把分为八种,即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(和不爱的东西会合的痛苦)、爱别离(和可爱的东西别离的痛苦)、求不得和五(一切身心的痛苦)。②集谛指造成世界种种痛苦的原因和根据。③灭谛说佛教的最后理想是无境界涅。④道谛向人们指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和道路。这种道路有八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60856424.html
  • 寒山寺钟声魅力探源

    ,便成108。”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“四谛十二因缘”,而其中核心就是“谛”。佛教认为人生多多磨难多烦恼。有所谓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等八。人有六根(眼、耳、鼻...百丈清规·法器》章云:“大钟,丛林号令资始也。晓击即破长夜,警睡眠,暮击则觉昏衢,疏冥昧。”又有经典中说:“洪钟长声觉群生,声遍十方无量土。”又《增一阿含经》说:“若打钟时,一切恶道诸,并得停止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5358481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

    攻心”之和“八”,即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。《阿含经》中佛陀在说圣谛时列举了这八,《清净道论·说根谛品...ldquo;受、想、行、识”四属于精神方面,包括情感、理性、心理、思维等精神现象。佛教所说人身二十二根中有“根”,乃人天生所难免。   在佛教看来,无论从自然...

    梁巧英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0559589.html
  •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

    主张便是“观”,因无常故。汉武帝说:“欢乐极兮哀情多!少壮几时兮老奈何”!?这是“无常”,同时正是“”,所以无常与是不相离的。佛对世间的详细分析:有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一切无常五,此中丰富的涵义这里不能说。最出人意表的,佛说三:一苦苦,二坏,三行,苦苦便是人生种种不如意的事,便是,名为苦苦;人生最快意的事是“乐”,但乐是不究竟的,终要坏灭的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3764388.html
  • 显扬圣教论大意

    随心转同其剎那,况复灭不待因念念不住道理成就﹖   次决择成品,成立行,世间不共,于声闻乘亦有不共义耶﹖曰﹕略五,胜义说世间不共,遍至说声闻不共。五遍行界趣,深心菩萨感此切肤,即以...摄决精微,摩呾理迦正宗在是。(本论六)然而该摄汪洋, 异说交绾,非夫上智,或怖广文。唯显扬论依趣圣教,撮其大端,辞约义繁, (本论一) 意存总略。(本论六云十种义为总略本母,五云此论摄十种义。) 傥谓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90366713.html
  •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佛学思想探微

    思维上提升了一个层次。中士道中对的感受已扩展到了思维八—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所欲求不得、五种等,涉及到了从人生百态到思维理念中的种种苦难层次,令观法更进了一个阶段。其次,在中士道中...五的感觉、知觉相缘,从而生起轮回,如此对佛教因果缘起观有了最为精细的阐述。最后,中士道中略论戒、定、慧三学,来导引上士道,思维解脱生死之道,在三学中重点阐述戒学,定慧二学是由上士道中来重点阐述的。...

    牛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5968808.html
  •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(8)

    的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六种因缘。   古德也说“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时度此身”,这里的“身”就是指五,度不了这个五,还有无穷无尽的轮回,所以一定要止息有漏五。同时,推己及人,观照众生的有漏五,个个都是如此。从这里引发真正的大悲心,进一步发起誓愿荷担救拔一切众生的重担,这叫做增上意乐,由增上意乐推动下,就能发起誓愿成佛的真正的菩提心。...

    省庵大师[著] 益西彭措堪布[讲授]

    菩提心|省庵大师|发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452881292.html
  • 陕北地域文化中的宗教色彩

    大慈大悲法力的客观存在,更相信无边的"救世观音"能对自己的解脱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。 1、佛教教义以人生之为最基本的命题,为民众在苦难中挣扎提供了精神慰藉。 解脱生老病死,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,五,对应了社会民众的心境。这是佛教走向民间渐次传播开来的客观基础.佛教的轮回说,为人民提供了生命忧患的希望通道。人死以后,最细微的精粹物质,灵魂的实体(相当于电磁场、原子物质)将在宇宙不同层次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60392486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往生之路 第八讲

    的摄持,也就是要具足大悲心,才成为大乘修法。意思就是,他不单是看到这个众生暂时有缺乏物质受用的,而且了知众生只要还处在轮回中,没有解脱五,就会恒时被无量的烦恼种子、业种子、种子随逐,相续当中...对于谛的认识还不圆满,但是只要决定这一生结束就立即去极乐世界,对于往生西方这个目标,心里已经完全断定了。那么,由于心的方向已经转到往生净土方面,所以,无论做什么善法自然会真心地回向往生极乐世界,也因此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往生之路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54004325637.html
  • 活佛开示 吓唬和勾引不是真佛教

    基本理论观点是人生既,而且是有八,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。好多人也因此认为佛教是消极的,逃避的,或者说是看破红尘就可以取得内心的平静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强调...不是医生,我也很难讲,但是什么叫做健康?我说当你忘记了你的脚和手包括你的身体、头脑都忘记的时候就是健康。所以说呢什么叫幸福?什么时候忘我,忘记了我,就是幸福!因为自我的存在是的根源。 为什么我们人笑...

    李国盛

    |学佛|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21541910166.html